数字时代的国家书目
发布时间:2013-01-29 10:23:13 来源: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一、背景概况
(一) 国家书目的内涵与价值
国家书目是一个国家全部出版物的历史与现状的记录,是揭示与报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版的所有文献的总目录,包括报道最近出版物的现行国家书目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版物的回溯性国家书目。它客观地反映出版状况,系统地报道文献,是检索情报资料的重要工具。通过国家书目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水平。如同镜子能够反映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国家书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特质。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和蓬勃发展,国家书目已由传统的对印刷型出版物或实体出版物的单一书目揭示拓展到涵盖多种文献类型、多种载体形式、多种语言文种的集书目、书影、目次和全文信息等的立体化展示,其服务对象也面临着由主要为图书馆服务向同时为图书馆、出版社、书商、政府机构和个人读者服务的转变。国际图联书目专业组委员会就国家书目如何应对电子媒体,尤其是网络出版物日益壮大的发展趋势,专门起草了数字时代的国家书目指南(2009年正式发布),文中特别从使用需求和用户角度出发给出了国家书目的价值、选择原则、编目和功能界面的诸多建议,描绘了数字时代国家书目的广阔前景。
应该说在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书目发挥着其不容忽视的基础性作用和连接纽带作用,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起源于机读目录的诞生,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推广最早应用于联机联合编目,国家书目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字图书馆服务业态下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效率和服务效益,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 国外国家书目的概况
环顾世界各国,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90个国家拥有国家书目,较著名的有:《英国国家书目》、《法国和世界法语出版物总书目》、《德国书目》等。美国没有正式的国家书目,而代之以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北美地区图书馆共同编纂的联合目录(National Union Catalog,简称NUC),其收藏包括国会图书馆在内的北美1,100个图书馆的资源,其收录全面,著录完备,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国家书目的作用。
大部分国家书目的数据来源都是该国的国家级联合编目系统,或在此基础上完善,或直接使用联合编目系统作为发布平台;国家书目的发布经历了从印刷型书目到光盘版再到网络平台发布的过渡;各国国家书目的收录范围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涵盖了印刷型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和网络资源等,尤其是随着出版形式的变化,收录的资源越来越多样化,收录的内容也从本国出版物延伸到其它国家研究本国的出版物以及国人在境外出版的作品。
(三) 中国国家书目的历史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典籍丰富。自汉代以来就有着国家编制书目的传统。各朝官修书目、艺文志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图书概貌。我国历史上最早有计划、有组织的书目工作可追溯至汉代的《汉书·艺文志》。它以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为蓝本,是现存距今最早具有国家书目性质的文献。及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官修书目的巅峰。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由新闻出版总署和新华书店编辑《全国新书目》和《全国总书目》,成为了解最新出版动态的重要工具,后由版本图书馆统一编辑维持至今。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国家图书馆(时称北京图书馆)自1985年起开始了中国国家书目的编纂,1987年出版了《中国国家书目》(1985),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国家书目”命名的书目,具有真正国家书目的意义。之后相继出版了1986年本、1987年本、1991年本、1992年本、1993年本、1994年本。应该说《中国国家书目》编纂计划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思想与现代书目控制理念,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中国国家书目的数字实践
(一)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成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环境与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编目工作从传统、手工、封闭的独立操作向着机读化、网络化、集成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推动着书目也从书本式、印刷式向计算机可自动存取形式转变,传统的编目工作从集中模式向联合模式转变,区域间的合作共享纷纷崛起。
1997年10月,依托于国家图书馆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应运而生,该机构是国内第一家全国性联合编目机构,中心本着为全社会文献信息机构服务的宗旨,切实履行公益性服务理念,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逐步推进、合作建设、协调管理,采用中心—分中心—成员馆的组织架构,积极推动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实现了联合编目事业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二)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资源建设
十余年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将图书馆丰富的书目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携手合作、群策群力,尤其是分中心的大力支持,实现了书目资源的共建共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联合目录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履行了国家书目的重要职能。
截止2012年6月联合目录中外文数据量已达961万余条,其中中文书目数据5,328,749条,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音像资料、电子资源、缩微文献等,外文书目数据3,044,560条,涵盖英文、俄文、日文、德文、法文、韩文、阿拉伯文等80余个语种的文献,名称规范数据1,120,741条,主题规范数据118,672条。为了将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打造成最完整最优质的书目信息集散地,中心在开拓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电子资源等文献类型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特色文献资源的数据采集,包括少年儿童出版物、学位论文、海外中文图书等。截止目前取得书目上传资格的公共馆有32家,联编中心的数据上传量也逐年提高,近两年除国家图书馆上传的书目外,中心数据库每月新增量逾万条,2012年5月成员馆(除国家图书馆外)上传数据更是达到了17,912条。数字环境下,随着文献类型的不断拓展,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联合目录共建共享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幅度提升。
(三)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服务成效
2011至2012年度,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切实履行公益性服务的宗旨,不断深化业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了对成员馆的免费数据服务,有效扩大了服务规模;实现了由单一的书目共享向共建文献资源联合馆藏体系的巨大转变,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探索了与版本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中心面向全国各类成员馆免费开放书目数据以来,2011年新增成员馆189家,全年用户下载数据量3,940,232条,较往年翻番。截止2012年5月,中心已发展成员馆1,035家,成立了16个分中心,为构建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标准规范建设和应用方面,中心从数据制作标准、上传数据流程、系统操作规则等层面进行了严格把关,多次组织修订讨论和业界交流,前期加强对上传数据编目员的培训和资质确认,后期联合各馆有资质的编目员共同监督数据库的质量。并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保证了中心数据库的统一和质量控制,在2010年的联合编目新系统切换过程中确保了有序过渡。
在人才建设方面,除了定期组织上传资格培训(自2000年以来,全国已有约2,558名编目员取得中心的上传资格,组织各类培训40余次),为更好地将成员馆人力资源整合起来,中心2011年还通过各馆推荐、集中培训和考核的方式,正式聘请了28名全国骨干上传馆的资深编目员担任中心的质量监控员,由中心统一管理,在统一平台参与中心数据库的日常维护,自2011年6月启动以来,通过定期发送待审清单的模式,质量监控员完成了20,000余条书目数据的审校工作,中心总审校和质量监控员之间实时的远程指导和双向反馈,既培养了编目队伍,又提升了数据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联合编目中心真正实现了从书目数据共建共享延展到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联合各骨干上传馆共同监控数据质量。
三、联合编目平台的功能与作为
(一)联合编目系统的功能介绍
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全国联合编目子项目于2005年启动,目的是借助联编系统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网络环境下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工作的发展,真正实现全国范围联合目录的建立,进而拓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域的全方位服务,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项目于2010年7月完成基本开发,同年10月试运行,2011年1月1日正式面向成员馆、数据用户和普通读者提供服务。
Aleph联合编目系统(以下简称UCS系统)是以色列艾利贝斯公司基于Aleph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根据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需求,设计和开发的新一代联合编目系统。它实现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联合编目系统和联合目录系统的无缝集成。不仅可以应用于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同时也可作为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业务平台,实现区域图书馆联盟成员的图书馆业务集成管理、联合编目、联合目录以及馆际互借等一体化建设。UCS系统提供了完备的系统作业平台,为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成员、其他图书馆成员、普通数据用户成员,包括Aleph用户和和非Aleph用户,分别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入口和界面,以实现功能、数据、流程的集成和最佳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全面Web 2.0服务。
(二)联合目录的建设情况
新系统上线为联合编目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该平台,中心不仅实现了日常的上传、下载流程的多角色多层级控制,而且开始全方位收割和管理成员馆馆藏,并建立全国范围的联合目录,使联合编目不仅服务于图书馆的采编工作,进而延展服务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2010至2011年先后两次面向分中心和骨干成员馆下发馆藏征集函,通过电话征询和到馆交流的形式与成员馆沟通,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获取了近50家成员馆(覆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骨干市级馆)的馆藏书目,共计2,434万余条,并处理完成省级成员馆28家、骨干市级馆13家的1,486万余条馆藏信息的添加工作。截止2012年5月中心馆藏库总量突破2,320万条,全国公共图书馆联合馆藏体系初见规模。借助建立的联合目录,中心在2011年辅助完成了革命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的初期建设,以及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藏推荐书目的制作,对联合目录的专题挖掘是联合编目工作拓展的一个方向,也是深化国家书目服务的有益尝试。
(三)联合编目系统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家图书馆通过网站和手机服务平台已经启用联合目录数据为读者提供检索和服务,发挥联合目录多馆藏的服务价值,让读者不仅能够查找是否有此文献,而且能够了解到哪些图书馆有此文献,再借助准备开发的地图显示功能和GPS导航功能将辅助读者就近获取提供服务的图书馆。而图书馆用户通过联合目录系统不仅可以了解文献出版发行情况,也可了解文献的各馆分藏情况,辅助本馆的馆藏建设。
此外,通过联合目录馆藏数据库的信息确认,只要找到对应实体馆藏信息,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发系统即可向该馆发送相应的数字化产品或实现相应产品的远程获取授权,极大节省各馆馆藏数字化的成本。
联合编目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可通过与相关系统的相互链接,将全国的图书馆资源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包括多种资源类型、多种服务方式的资源保障能力,进而形成多级文献保障体系;实体资源普查登记平台(即目前的联合编目系统)与数字资源普查登记平台,文献资源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形成整体性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这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形式下,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也是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实施目标之一。
四、联合共建的启示与建议:
(一)联合编目的实践经验
新的联合编目系统平台为国家书目的建设提供了契机,新的质量监控员共建机制为完善国家书目提供了智力支持,不断结合新的资源特征的编目规则和数据制作标准为数字时代的国家书目注入了活力,使其更具生命力。当然在联合共建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这里与各馆进行交流:1)数据标准化问题。联合编目业务历来重视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在联合编目业务和联合目录构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编目员对数据格式、著录细则、规范控制的掌握不尽一致,使同一种文献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编目数据,给共享编目特别是联合馆藏查重挂接工作造成了巨大障碍,进而影响到用户的利益。考虑到未来出版物形式的多样化,信息源的不规范等状况,在建设地区性联合目录或数字资源普查登记中,需要特别注意标准化建设,尤其是标准规范的可操作性,它是联合共建的基石。尤其在揭示不同载体形态的资源时,需要注意同种作品的关联性,数据制作标准尽可能统一或者建立准确的连接。2)系统兼容性问题。在联合编目的多年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各馆采用不同的集成化管理系统,某些系统在初期没有考虑或较少考虑系统软件开发标准的统一、兼容问题,没有或仅部分支持通用的交互协议或技术标准,使得编目系统的各项功能存在差异,通用性、适用性差,共建共享的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建设地区性联合目录或数字资源的统一登记、统一检索和统一调度中,力求从平台建立的初期就保证对不同接口和标准协议的支持,以便后续顺利实现与相关系统的连接,进而拓展服务。
(二)联合目录的建设建议
目前的联合目录作为实体馆藏普查平台,既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实体出版情况,又揭示了文献资源在全国的分藏情况,图书馆通过此平台不仅能共建共享书目信息,还能借助联合目录的衍生产品,如馆藏分析成果,了解同类型、同级别或同区域图书馆馆藏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特色馆藏,实现图书馆间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借助国家书目的完整数据源,各地方馆也可以更便捷地建立或完善区域性的联合目录或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库。
中心在征集和整理成员馆馆藏书目过程中陆续添加了一些地区性联合目录的数据(如青岛市地区5馆联合目录、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目录、北京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目录、杭州地区图书馆联合目录、成都地区图书馆联合目录、嘉兴市地区6馆联合目录、宁波市公共图书馆联合目录、山西省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陕西省图书馆联合目录等),在全国联合目录的大体系下整合共建区域性联合目录是中心未来考虑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全国性联合目录<—>区域性联合目录<—>各图书馆<—>读者用户的服务格局。
为了提高联合馆藏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目前有三种馆藏更新方式可供借鉴。1)在线添加、修改或删除本馆馆藏:这是目前区域性联合目录在新建馆藏时主要采取的方式,地区联盟内的各馆在统一自动化平台制作和完善数据,从而实现新增馆藏信息的实时更新;对于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用户既可以使用联合编目客户端直接在线操作,未来系统完成异构上载接口开发后各馆也可以使用本馆客户端实现各馆本地的自动化系统向联合编目系统的异构上载操作。2)批量提交完整书目数据查重灌装馆藏:这种方式主要便于大批量回溯数据或指定时间段的馆藏上载和更新,目的是快速建立起基础馆藏信息库;2010和2011年中心建立全国联合目录集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由各馆从系统内导出带系统控制号的完整书目数据,中心进行统一查重灌装。3)远程收割OPAC书目信息通过ISBN或其他条件查重匹配添加馆藏: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便捷获取完整有效馆藏实现馆藏信息的补充和更新,中心正在进行小范围测试。综合来看,第一种方式准确性和实时性最有保证,但需要系统支持和配套的人力支持;第二种方式准确性基本能保证,但实时性有所欠缺,数据差异性导致的人工成本(主要是针对系统不能自动匹配添加馆藏的部分)未知;第三种方式实时性基本能保证,但准确性较差,尤其是对没有ISBN的资源或一号多书的资源,可能会误导读者。最科学的方式是整合三种手段,取长补短,保证联合目录提供的馆藏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可用。各地方馆在建设区域性联合目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系统状况和数据资源情况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
五、中国国家书目门户的构想
为了强化和深化数字时代国家书目的服务职能,全力整合书目资源、及时报道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集中展示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国家图书馆2012年正式启动了中国国家书目门户系统的建设,预计2012年底发布2011年中国国家书目网络版。借助数字图书馆的相关建设成果在全国建立集中式的国家书目网络系统,利用系统所涵盖的文献资源优势和在全国范围形成的广泛影响力,推动跨行业、跨系统、跨区域的网络合作,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协调采购、馆际互借和联合参考咨询。
(一)收录范围
国家图书馆2011年底确定了最新的中国国家书目收录范围,收录原则为“领土—语言”原则,收录中文普通图书、少数民族语文图书、连续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盲文读物(适时启动)、本国出版的各种外国语言文献、台港澳及海外中文图书、学位论文、中文资料(适时启动)、海外中国学文献(包括海外研究中国的文献以及华人在海外出版的文献,适时启动)、数字出版物(适时启动)等元数据信息和馆藏信息。
(二)数据来源
国家书目门户的数据基础是书目,主要来源于联合目录数据库,适时接收和整合部分CIP数据和出版社、书商数据,以提升国家书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数据格式将涵盖MARC、DC、Excel等多种类型,MARC数据涉及CNMARC和MARC21两种格式,随着服务的深入还将拓展其他数据形式。为了提高门户的使用体验,将结合数字图书馆相关建设成果集成显示书影、目次和有版权许可的全文信息。
(三)功能设计
国家书目门户的功能由发布管理、检索和展示、个性化服务、出版文献统计、系统管理等五大模块组成,力求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一站式服务体验。以图书馆用户为例:编目员可以借助国家书目进行辅助编目,通过查找相似记录和规范记录,实现相关作品的集合显示,从而提高书目揭示的准确性和友好度;采选馆员可以利用国家书目获取出版物信息(包括最新出版物和绝版出版物),识别出版社和发行商或者确定出版状况,利用国家书目分析现行的出版物,了解最新出版趋势,根据馆藏建设原则进行采选和补藏;参考咨询馆员能借助国家书目门户实现便利检索,为读者查找所需文献(无论是馆藏还是非馆藏),可按专题设定个性化关注领域,接收定期的书目推送服务,借助国家书目的统计分析辅助参考咨询。
(四)建设目标
国家书目门户的建设目标是在现有自动化系统和数字化环境的大框架下,借助数字图书馆实现全面的、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国家书目的集成发布、展示、检索和推送服务。
首先,应当为国内外图书馆及同类机构提供采选便利,促进图书馆高效低成本的编目,推进文献提供的信息查找和检索;同时,提供一国出版物的统计,提供政府政策对教育、语言、经济项目等带来的影响,是公众的重要信息资源;为国内外个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用户体验;再次,对于出版机构,国家书目可以成为其重要的推广工具,也可以了解整个出版业的宏观情况和市场、竞争态势,指导其出版选题。除此之外,网络版国家书目还可以与上游供应商合作打造中国可供书目,也可以与版权管理机构合作,进行版权登记和管理,还可以与数字化产品结合提供立体化的国家书目等。
我们相信,借助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一系列建设成果,依托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国家书目的资源与服务实现全民共享指日可待,覆盖全国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将为全民信息服务提供基本保证。这是图书馆人的历史使命,相信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数字时代的国家书目必将绽放夺目的光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