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兰图概况 > 兰图新闻

刘学堂教授做客金城文化沙龙解读著作《彩陶和青铜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9-03-04 16:49:15    来源: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3月2日下午,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市文明办、兰州市文旅局承办,兰州市图书馆、陌上书会等协办的《金城文化沙龙》活动在省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金城文化沙龙》特别增设“共读一本书”活动。刘学堂教授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他的著作——《彩陶与青铜的对话》。

活动开始,刘学堂教授介绍,《彩陶与青铜的对话》一书围绕“彩陶”与“青铜”这两类特殊器物,探索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进程。刘学堂说,黄河流域是欧亚大陆东部彩陶的故乡。19世纪50年代以后,黄河流域彩陶研究始终是中国考古学重要的学术课题,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北传南流和西进的观点,印证的是中原新石器时代传统文化因素向四方拓展的足迹。在讲述青铜之路时,刘学堂以宽阔的视野,将欧亚内陆铜器技术先后出现的西亚近东区、欧洲和中亚森林草原区、东部天山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区三大区域收入眼底,然后凌空俯视,发现西亚近东到印度河上游,即世界三大文明起源的所谓新月沃地区域文明的发展,都与青铜贸易的世界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随后,主持人对刘学堂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但是书中提到在青铜传播的路径中,有技术和器物的双重传播(还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或者用来吃饭的餐具;林雅人的青铜器以饰品为主,没有大型工具和武器),青铜器的功能如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刘学堂回答道:“其青铜器的技术起源于西亚,在传播过程中,为了更方便于生活,用于生活工具,比如斧头等,后来又用青铜制造兵器和马具。中原青铜器又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在天山地区发现的青铜器不像中原的青铜器那样,并不是很大。总之,青铜器的不同反映的是一个地域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不同。”

到了现场提问环节,有一位观众问道:“考古资源是越挖越少,还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相对的越来越多呢?”刘学堂说:“作为考古学者来说,这是相对的,发掘一个总是会少一个,但是面对这些遗存,国家有文物规定,一般不让主动发掘。但是随着发掘的领域不断拓宽,现在把一些与人类相关的自然遗存也作为考古研究领域的内容。同时,博物馆的文物也可以供这些考古学者长期研究,这也是一种二次发掘。”

短短两个小时的金城文化沙龙,刘学堂教授带领现场观众穿梭于古今之间,围绕“彩陶”与“青铜”这两类特殊器物,探索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进程。并以亲历考古的真情实感,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风格,通过展示其不为人知的创作经历,为广大读者传递精神能量,奉献了一部让我们读起来爱不忍释的好书。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