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平做客《陇上可名•银龄助名讲坛》讲述 《从沈家岭说起--兰州红色地名的记忆与荣光》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8月23日上午,由甘肃省民政厅、甘肃省文联、甘肃省老龄协会主办,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甘肃省美术家协会、《西部文艺研究》编辑部协办,兰州市图书馆承办的《陇上可名·银龄助名讲坛》讲座在兰州市图书馆红色阅览室举办。本次讲座邀请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二级巡视员汪小平先生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从沈家岭说起--兰州红色地名的记忆与荣光》的专题讲座。
炮火连天破金城,红旗漫卷兰州城。英雄血洒黄河岸,换得山河一片新。1949年8月26日,这座英雄的城市在炮火与热血中迎来新生,西北解放的号角从这里响彻云霄。沈家岭1335名烈士用生命撕开防线,黄河铁桥上工程师冒死抢修通道,华林山战壕里28具保持冲锋姿态的遗骸……76年岁月如黄河奔流,但这些镌刻在沈家岭的弹痕、凝固在黄河铁桥的烽烟、深植于华林山的忠魂,依然诉说着这座城市不朽的荣光。
红色地名,是历史的坐标,是信仰的密码。窦家山、营盘岭、沈家岭、狗娃山、黄河铁桥这些地标不仅承载着解放兰州的壮烈史诗,更构筑起兰州人血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高地。这些红色地名,正是兰州“英雄之城”精神内核的生动注脚。
汪小平先生通过沈家岭、黄河铁桥等典型兰州红色地标,系统梳理了其历史背景与革命故事,深刻阐释了红色地名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引领听众重温峥嵘革命岁月,感受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量。红色地名不仅铭刻历史,更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汪小平先生由兰州地名讲到兰州文化,从兰州文化讲到文化自信。文化从来不是青铜鼎上的铭文,而是这方水土赋予的底气。记得住弹孔下的黎明,便守得住盛世里的月光;读得懂黄河的浑浊与奔腾,就生得出直面瀚海的胆色。兰州,正是用它的伤痕与烟火,告诉世界——西北的魂魄,永远向阳而生。
本次讲座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学习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的宝贵平台,也有力推动了兰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与广泛传播,助力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