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教授再次做客《金城讲堂》讲授唐诗的人文精神
2018年4月14日上午,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市文明办、兰州市文旅局承办,兰州市图书馆协办的《金城讲堂》名家讲座在兰州音乐厅精彩开讲。此次讲座邀请到《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历史学者、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为兰州市民带来了一场“唐诗的人文精神”的主题讲座。
蒙曼教授从《论语·阳货篇》中的“子曰”做了开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用通俗的白话文做了解释。 接着蒙曼教授以一句朗朗上口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带领观众品咂唐诗中蕴含的“情”,而作为对比,她用“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剖析宋词中显露的“理”。通过现代人为什么要读诗、唐诗蕴含的“情”与宋词凸显的“理”的对比,正式进入了“唐诗的人文精神”。
蒙曼教授从浩若烟海的唐诗中总结了两个特点:一是元气淋漓,二是情义深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意味着一种道德,情趣和知识追求。其中的三个代表人物能让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得以体现,那就是李白、杜甫和王维。李白是一个对自身高度自信的人,他对自己的定位更倾向于是一个侠客,然后才是诗人。他的《侠客行》里这样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即便是在官场失意后,他依然认为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杜甫是一位对社会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他不拘泥于自己诗人的身份,而是儒字当先,从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则更倾向于佛与诗人,他对山河的由衷热爱体现在他大部分的诗词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这些诗句无不体现这种情怀。
在讲座中,蒙曼教授用李白的《子夜吴歌·春》、张籍的《节妇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举例,通过唐诗中展现出的“四时之美”“人伦之美”“价值之美”,描绘唐诗中的“情义深厚”。最后,蒙曼教授带领观众品读家喻户晓的《春江花月夜》,让大家感受传统诗词的高雅和蕴含的意境。
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蒙曼教授生动地诠释出了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展示了传统诗词的魅力!精彩的演讲吸引着现场观众摒心静气的聆听,深深地唤醒了现场观众心底美好的诗意情怀,寻找着每一个人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