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讲堂》走进榆中
3月31日,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明办、市文旅局、中共榆中县委宣传部承办,兰州市图书馆协办的《金城讲堂》走进榆中,邀请“金城文化名家”、榆中县领军人才、榆中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研究馆员彭巨彦在榆中县第一中学英发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榆中故事的传统形态及现代价值》专题讲座。
“百年岁月尽消磨,大笔淋漓写放歌,撷得家园鲜瓜果,依然种菜在东坡。”这是清末民初榆中诗人杨巨川的诗句,诗里有一股时不我待的豪情,还有一份对家乡浓浓的爱。榆中是兰州的东大门和东西连接的要冲,这里山川壮美秀丽,历史文化悠久,千古人文荟萃,在丝绸古道上留下了坚实而清晰的文化脉络。
那么,榆中有哪些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彭巨彦为听众们娓娓道来。“顾名思义,榆中故事,就是产生在榆中本土的故事。这些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保存了活态的民众生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观点、历史情感,本土故事就是本地文化的传承载体。
彭巨彦说:“榆中的故事多如牛毛,无论史记还是民间传说,俯拾即是,显得脉络清晰、遥远豪气。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秦始皇三十三年,大将蒙恬斥逐匈奴,十万将士兜土堆山,树榆为塞,置县榆中。也因地理位置特殊,兵家必争,多有狼烟飘忽、马蹄声急。”
历代以来,各历史风流人物也在榆中这块土地上留下清晰的足迹。除了历史人文故事外,革命故事也曾激励着这里的人们。彭巨彦介绍,大革命时期,张一悟、杨静仁、高建君等一大批热血青年,点燃了千里陇原第一缕神圣的光焰。彭巨彦动情地说:“久远的线索,系在榆中的身子上,挂满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或回肠荡气、或悲欢离合,时至今日,已成为显明的历史符号。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榆中传统故事的基础之上,依靠文化的软实力,把榆中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促进科学发展、增进百姓福祉、提升发展水平的动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短短的两个小时,彭巨彦把榆中的传统故事、风土人情,包括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故事,进行一种跳跃式的讲述,形断神连,让大家对榆中故事有了大致的了解。